核心提示:每天住在下村二排新村的居民刷“脸”进出门,早上七八点钟,许多老人就组队到旁边新建的社区公园里唱唱红歌,生活过得好不惬意。十多年前从外地来到深圳就一直租住在这里的黄女士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知足。“仅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的是越来越好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在深圳,2000多万常住人口中约60%的人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综合治理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

  2017年11月,深圳吹响了城中村综合治理的号角,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各区政府组织实施。从治安、消防、交通、环境卫生等10个方面对全市1600个城中村进行综合治理,要把城中村建成“安全、干净、有序、和谐”的文明新村和幸福家园。

  下村二排新村是深圳城中村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如今,全市700多个城中村也在逐一实现“蝶变”,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处处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美丽。

▲整洁的甲子塘大道。整洁的甲子塘大道。

  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生活越变越美好

  昔日水泥路面,变成平坦的沥青路面;以往的废墟空地,成了社区公园;往日蜘蛛网般交错的电线被整齐地规整入地,成排的楼房披上新装。如今,深圳不少城中村都有了物管公司、安装了视频监控,开门实现智能化。

▲住在碧湖新村的居民用上了智慧门禁。住在碧湖新村的居民用上了智慧门禁。

  “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生活越来越便捷。”谈起这两年的变化,在海湾新村租住了5年的高阿姨很有感触。现在,整个新村统一用上了新型智慧门禁,只要用身份证刷一下,楼下的门就打开了,还会送上亲切的欢迎语,也可通过人脸识别及手机APP打开,再也不用担心陌生人随意进入了。同时,村里还新建了一个小型消防站,并整改了村里所有的屋面围栏和逃生窗口。

▲碧湖新村设置了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碧湖新村设置了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

  “小时候,村里的路面凹凸不平,每到下雨天特别不方便;屋外衣服胡乱挂在窗户或各种线上,环境很凌乱;过去大家都随手丢垃圾。”说起以前生活的不便,从小生活在村里的原村民苏进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他说,去年经过治理后,环境焕然一新。如今,握手楼间不仅照进了阳光,村里的路面都铺上了透水地砖干净整洁,一排排电动车整齐地放在规定区域,为了维护村里的环境卫生,大家都会到新规划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投放垃圾。

▲深圳不少城中村都接上了燃气管道。深圳不少城中村都接上了燃气管道。

  “去年,村里纷纷新建地下燃气管道,符合安装条件的住户都‘通’上了天然气。再也不用担心做饭时突然没气了,用起来也更方便安全。”生活越变越好,高阿姨乐在心里。

▲不少城中村都装上了文体设施。不少城中村都装上了文体设施。

  除了生活越来越便捷,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日渐丰富起来。南山区创新探索打造“街区客厅”。在南水村,一块长条形空地建设了休闲长廊,供居民聊天小憩。同乐村将原本裸露空旷小块空地开拓成小小运动场,铺上运动专属地胶、放置健身设施,成为老人小孩休闲玩耍的好去处。

  留下百年古村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明万历年间,光明区有这么一个小村落,位于凤凰街道,名为“鸭子塘”,相传清末有一位进士路过此村,认为此名不雅,为该村祠堂提名“甲子堂”。后因该村地势较低,又临茅洲河支流,改为“甲子塘”沿用至今。

▲甲子塘社区鳞次栉比的建筑。甲子塘社区鳞次栉比的建筑

  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但甲子塘社区发展相对落后。“作为深圳城中村治理试点单位,如何才能既改善居住环境,又能留下这百年的记忆?”凤凰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志柳说,街道充分挖掘甲子塘社区的文化元素,并将它们融入基础设施升级和景观设计中。

▲甲子塘社区的乡间河道。甲子塘社区的乡间河道。

  如今,走进甲子塘社区,一条宽敞清澈的河道穿村而过,白天河道中水质清澈见底,荷花与岸壁时花争艳,水中鱼儿活灵活现,使得整个社区充满着乡间河道采藕的味道。

  在甲子塘社区公园的石碑上,清晰的记录着这个百年村落的发展历史。一有时间,土生土长的甲子塘社区村民陈小姐就会带着自己的女儿到这里走走看看,向女儿讲述过去的故事,“孩子没有经历过,但还是希望这段文化能永久传承下去。”这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怎么变迁,我们的根就在这里。”

▲海湾村将当年捕鱼的历史画在外墙上。海湾村将当年捕鱼的历史画在外墙上。

  同样在深圳,马田街道下石家村口原有一口古井,村民数百年来以此为饮用水源。为了保留全村人的“记忆”,社区通过建立石阶、铺砌地面,将其打造成标志性景观,既美化了环境,又让百姓记住了“乡愁”。

▲新桥村对清代永兴桥进行保护。新桥村对清代永兴桥进行保护。

  还有南山区的同乐村、南水村是传统客家文化的代表。走进同乐村,村屋外墙上写着的“客家”两字夺人眼球,详细的客家迁徙史也被做成宣传板悬挂一旁引人细读,不少村屋外立面还被重新粉刷成黑白色调、屋檐做了特殊处理、客家徽派建筑风格呼之欲出……南水村有姊妹节、客家山歌等民俗传统,村里通过开展这些民俗活动,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不忘文脉、记得住乡愁。

  承载梦想起飞的地方,吸引人才栖居落户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耳熟能详的亲切话语,温暖了无数来深创业者。深圳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才栖居落户。

▲水围柠盟人才公寓水围柠盟人才公寓

  独立卫浴、空调、电视机、办公桌椅、衣柜、床等生活必备设施一样不缺,装饰一新的小公寓,完全可以“拎包入住”……这里就是已经小有名气的水围柠盟人才公寓,完全想不到这里以前就是个城中村。

  除了对城中村做基础设施改造和在文化传承上下“功夫”,深圳还进一步拓展其产业功能。为了给外来人口提供足够的廉价保障性住房,深圳将目光投射到城中村中的“握手楼”。位于深圳福田区水围村的29栋统建农民楼就被改造为深圳首批人才保障房社区。值得一提的是,这29栋农民房,是上世纪80年代起,水围村华侨业主自己建的房子。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管网等基础配套差,消防隐患大。加之不少业主常住香港和国外,房子由“二房东”管理,环境脏乱差。水围村股份公司一度对其一筹莫展。

  如今,项目不仅将农民房进行内部升级装修成为504间人才公寓,更将住在这504间公寓里的900名青年联系在一起,创建了一个社区。据了解,在这一群人中,有来深圳后自学考过司法考试的律师,有远离东北老家来深交所打拼的美女分析师,生活过得精致的女白领。据了解,改造后的农民房充分融入“互联网”“物联网”理念,并启用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和APP。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社区租金低至75元/月/平方米。

▲柠盟人才公寓的“前身”就是水围城中村柠盟人才公寓的“前身”就是水围城中村

  除了人才房改造外,在深圳,城中村正被赋予更多的产业功能。在公明下村二排的西柚小镇,原来的56栋普通农民房,被重新定位和产业升级后,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空间。如今,该区域被植入技术服务、产业办公、创业孵化、科技体验、商务会议五大功能平台,引入清华孵化器、西南政法大学生实践基地、潮酷街区等,预计年产值5.8亿元,税收3000万元。

▲西柚小镇将重新定位和产业升级西柚小镇将重新定位和产业升级

  1600个城中村将换新颜,让“村”变为美丽的“家”

  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创造了快速城市化的奇迹。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中村”成为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下石家村整齐摆放的电动车▲下石家村整齐摆放的电动车

  2017年11月,深圳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计划用三年时间,对2020年前不能拆除重建的1600个城中村,实施社区治安、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燃气安全、食品安全、弱电管线、环境卫生、市容秩序、交通秩序、生活污水等10个方面的综合治理,对城中村“整旧、改破、清脏、治乱、增美、添绿”。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实行滚动奖补,推动各区争先创优,打造精品,把城中村建成“安全、干净、有序、和谐”的文明新村和幸福家园。

▲下石家村经过综合整治后,面貌大变样▲下石家村经过综合整治后,面貌大变样

  10个方面的综合治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治理数量和规模前所未有,治理标准和难度前所未有,治理工期和时限前所未有,如何统筹进行,让治理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实现多元共治等,更考验着管理部门的智慧、能力、作风和意志。

  “数”说深圳城中村综合治理成效

  治安治理方面:710城中村共安装视频+门禁6万余套

  消防安全治理:建成小型消防站344、新建消火栓6000

  用电安全治理:全市集中安装充电装置3万多个

  燃气安全治理:新建地下燃气管道182公里,覆盖356个城中村,安装入户10.4万户

  环境卫生治理:新建、改造垃圾转运站与收集点1900

  生活污水治理:706村完善排水管网系统,实现雨污分流;

  弱电管线治理:337村实现“三线下地”;

  绿化品质治理:新建和改造社区公园385,新增绿化面积12.5万平方米

  市容秩序治理:整治规范户外广告牌57000余块270村、11200建筑完成立面刷新,完成主次干道沥青罩面,巷道铺设透水砖、划定交通标线和停车位,“六乱一超”得到全面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