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的3月,正是上班族忙碌复工的日子,但今年来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却让很多公司不得不延迟复工。于是,远程办公这个并不算新鲜的话题再度翻红,CNN称中国正在进行一次“全球最大规模的宅家远程办公实验”。
很多中国企业还没跟上远程办公的风,全球IT巨头IBM却早已把远程办公的门道摸得一清二楚,并发现了其中令人崩溃之处。早在2017年,IBM就紧急叫停远程办公,并宣布员工如果在一个月之内还没有出现在公司指定的公共办公室内,即视为离职。理由是:为了改变公司连续20个季度收入下滑的局面。
其实IBM并非先知先觉。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雅虎、百思买等知名企业也都陆续取消了员工可以在任何地点办公的政策。
美国头部企业管理精英们的决策,至少说明远程办公绝不像我们看上去那般完美,所谓远程办公取代实体办公场所的潮流,也并非如取悦读者的公众号们所说的那么不可阻挡。甚至,更有可能是一家企业从此废掉的起点。
IT巨头的选择
IBM可以说是远程工作政策的鼻祖企业,早在1979年,IBM就启动了远程工作机制。到2009年,接近40%的IBM员工不需要在指定工作场所办公。
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对远程办公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硅谷的企业家们推崇自由随性的工作和创造,微软推出的在线协作平台Microsoft Teams日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阿里旗下的移动办公应用“钉钉”登上应用排行榜的第一名,视频会议应用Zoom的股价也显著上涨。几年前,美国调查公司盖洛普的数据显示,全美约有25%的员工或多或少可以选择在家工作。而在中国,这一数据也与日俱增。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远程办公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自2005年以来,包括IBM、雅虎、惠普、英特尔等科技巨头都纷纷缩减了远程办公的员工比例。IBM希望将更多的小组融合在一起,增强凝聚力、及时沟通、更新产品;雅虎集团高管则称,很多创意需要和同事们在闲聊时提出,只有沉浸在工作环境中才能完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事实表明,远程办公在现阶段存在的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暴露。因此,今天美国只有16%的公司将远程办公作为唯一的工作方式,全球有44%的企业完全拒绝远程办公。
远程办公的隐患,不可替代的办公室
作为远程办公“先行者”的美国IT企业,近年来为何纷纷对远程办公说不?与实体办公场所相比,远程办公又有哪些弊端?
沉浸感,是远程办公无法给予的第一个关键要素。当你走到办公室自己的位置上,会出现这样的心理提醒和警示——“我现在开始工作了,要投入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而在家办公,往往意味着随时被打扰,进而对工作效率产生必然的负面影响。
沟通和效率,是远程办公的第二个“痛点”。《大西洋月刊》引述科学研究显示,真正激发生产力的是凝聚和交流。麻省理工的一份研究也表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办公桌距离越远,他们交流的可能性越小,如果这个距离超过30米以上,那么他们交流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在传统办公环境里,当我们出现问题或者有不清楚的地方、需要同事的协助,我们走几步路就能够向其他同事询问或协调解决。在沟通过程中,对方说话的语气、表情、肢体动作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容易出现偏差。但在远程办公的语境下,这一切都丢失了。
第三个问题出现在企业管理上。远程办公导致老板或管理者无法掌控员工的工作状态、进程和效率,偷懒摸鱼的情况得不到监督,双方长时间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难免心生嫌隙。
效率低下、沟通不便、管理失效……远程办公可能并非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反而将成为一家公司失控甚至崩溃的起点。
不过,中国的企业家们大可不必担心,以远程办公在国内短短几年的普及率和认知度,哪怕是已经开始实施远程办公制度的公司,也能够做到随时掉转船头,回归传统办公场所的怀抱。
正确的选址,提升企业生产力
实体办公室不可替代,那么办公场所的选址就成为每家企业必须面临的重要抉择。选址,永远是一家企业的“人生大事”。
从理论上说,企业的选址一定是对各项经济要素的综合考量,比如人才的引留、区域前景、交通配套等等。而具体衡量和评估方法应该是:企业的选址,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是否有帮助;是否便于获取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办公场所作为生产资料,是否能够在企业生产力提升中发挥作用。
《吕氏春秋》说“顺势而为”,股市讲“追涨杀跌”,民间俚语有“跟红顶白”,虽然听起来现实,却都是千百年来前人总结的朴素实用的思维逻辑。放在企业选址的语境下,即资源在哪里,企业就在哪里。
企业所处的区域,必须是一个能够提供可持续发展助力的腾飞之地,而非活力渐失江河日下的垂暮空间。君不见微软、苹果、FACEBOOK伴随硅谷成长壮大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光辉历程,也正是五大湖制造企业随同铁锈地带迅速衰败的痛苦回忆。
身处一个资源丰沛、活力迸发、前景光明的区域,企业将拥有更好的机遇发展壮大。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截至2018年国内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份为广东,而排名前五的“粤浙苏京沪”A股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达56.19%。与之相对的,身处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要成长为上市公司就显然更为困难。从该统计上年度IPO情况来看,全国首发438家,广东98家,占22%,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除了湖南超过10家,其他省份都在个位数以下。东三省(黑吉辽)合计4家,占比0.9%,山西、内蒙古、广西、青海挂零。
如今,人才、资本、技术、市场、政策、圈层都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企业选址需洞悉要素流动趋势,方可立足资源高地,在起跑线上快人一步。
高成本摧毁竞争力,都市圈融合解难题
一股脑扎向市中心核心区域,是否企业选址问题的最优解?
“世界的中心在哪里?会去低成本的地方,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任正非这样说。
以华为研发部门迁到东莞松山湖为标志,深圳企业外迁开始形成规模效应。据《深圳市2018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深圳有91家规上工业企业出现外迁情况,约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1%,累计在深工业总产值599.7亿元,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5%。
高成本摧毁创新力、竞争力。根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的统计,2019年内,深圳全市写字楼平均租金为人民币每月202.6元/㎡。对成长型科技企业而言,所造成的成本挤出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不能承受的成本之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试错空间,进而扼杀了创新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既要躲避高成本的扼杀,又要充分借力核心区域的资源优势,看上去是一道难解的选择题。
幸运的是,都市圈的发展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让创新型企业有了一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者兼得的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的融合发展,使得东莞、惠州等深圳周边的低成本区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着眼未来,临深区域较之传统核心区域,拥有更好的成长性和成长空间,但综合成本却远远低于后者,在能够为企业提供资源助力、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创新企业在此也能够得到足够的试错和创新空间。
低成本+高效益?深莞惠三地性价比大PK
不过,虽然临深片区的机遇近在眼前,但如一些房地产资深人士所言,如今的市场早已过了闭着眼睛买都能赚钱的阶段。唯有精挑细选,方可两全其美。
成本方面,深莞惠三地在地价、楼价、人力成本、水电气乃至拥堵成本等要素方面差异显著,我们将深圳和东莞凤岗、惠州大亚湾这两个代表性临深区域做了综合成本对比(见下图),可以看到,东莞凤岗和惠州大亚湾在各项成本方面均远低于深圳,而两者之间的差距则并不大。
在成本差异较小的前提下,东莞凤岗在区位、交通、配套、人才吸引力等方面较之大亚湾却有明显优势,尤其是更近深圳核心区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承接深圳的产业和创新资源外溢。
以坐拥天安数码城T5、京东智谷两大项目的凤岗雁田村为例,该区域以“倒三角”形嵌入深圳版图,更是深圳街道办级行政单位往来唯一的跨境区域。这一独特价值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投资发展。深圳市知用电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专注于专业电学测量测试仪器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2018年4月从深圳迁到了东莞,落户在天安数码城T5。“不仅在成本方面有显著优势,天安数码城的产业生态和配套服务对企业发展也有很大帮助。”该公司总经理樊小明这样说。
深圳市普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彩霞对此亦有同感。近年来,随着深圳各项要素成本不断高涨,普睿科技也将公司迁到了天安数码城T5。“凤岗这些年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并且有优厚的产业链配套基础。”金彩霞说,在她的计划中,未来将以凤岗为据点,支撑公司发展的下一个十年。近年来,都市丽人、矽电半导体设备(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也相继入驻,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越来越多优质企业的入驻,得益于该项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天安数码城T5被丹平快速、南坪二期、机荷、水官、博深、深圳外环和东深快速路贯穿,连通福田、南山、罗湖。项目距离龙岗大运中心约3公里、龙岗天安数码城约4.7公里、罗湖口岸约25公里、福田中心区约30公里、深圳机场约35公里。从T5去深圳关内,比龙岗中心城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