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服务儿童与未成年人放在重要位置……在进行布展时,儿童专区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项目时,对不同年龄段展开的活动应有从浅薄到深入,从具象到抽象的区别。如果深圳的博物馆想在全国脱颖而出,这一点大有可为。——吴以慷

  因是自然博物馆,专业知识相关度较高,家庭应该为主要访客来源,其中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另外,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成年人和自然科学行业专业人士也有一定基数。——康林婷

  81.8%的受访者愿意花半天甚至更久的时间参观。长时间的参观,对休息空间的设置提出了要求。

  另外问卷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区间的受访者,在参观时长的倾向上各不相同:18岁以下参观者更多选择参观1—3小时;18—40岁参观者愿意花3—4小时参观;40—65岁参观者则更愿意花一整天用来参观。年龄越大,似乎越喜欢泡博物馆,而不同的参观时长和计划,也需要有不同的参观流线组织。

  您参观自然博物馆会愿意花多长时间?(期望多久能得到一定的体验或收获)

  由于参观目的多样,人们对自然博物的功能设置需求也更加丰富。在“丰富知识”的方式上,许多人希望博物馆可以举办讲座/沙龙,展示科研实验;想带孩子参观的家长们希望博物馆能关注儿童/青少年教育;想来博物馆休闲娱乐的参观者,则对户外拓展抱有兴趣……

  除参观展览之外,您特别希望在深圳自然博物馆还能做什么?

  中国有很多自然历史爱好者。国外一些自然历史博物馆会主要针对儿童设计布展,但我觉得国内其实许许多多成年人在成长过程里并没有机会接触许多自然历史知识,希望在设计任务书时可以多考虑成年人群体。——戴赟

  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如相关专业学生及社会工作人员、携带老人小孩的家庭等)设置不同的游览通道和空间,设置可选择的游览模式。——林木木

  显然,不同群体对博物馆的期待诉求各有不同,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下受访者更容易被户外拓展(17.4%)和实验展示(21.5)吸引;18—40岁和41—65岁受访者则对讲座/沙龙、实验展示更感兴趣。

  加之不同的参观目的和参观时长,不仅需要博物馆在展览组织的动线设计上更加多元化,而且在与观众的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及展示所涉及的科技含量上,都要比其他类型博物馆更高。

  因为以创新为亮点,建议引入VR技术实现人与动植物的“互动”,例如触摸动物、感受植物的成长;同时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打造“大大屋”(巨人国)与“小小屋”(小人国),前者放大动植物形态,如比人高的草丛、游船大的蟋蟀,后者相反(如微缩模型),人进入之后是巨人的视角;可配以剧场版情节,打造精彩丛林冒险体验;另设保护自然主题VR展,展现自然被破坏后的景象,可引入国内外时事进行场景虚拟,如澳大利亚山火、北极冰川融化、威尼斯因海平面上升城区被洪水破坏,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纽扣儿

  在展厅流线设计时,可以将同一内容主题的展厅的功能布置重新调整,不仅仅只是这个展厅观赏完毕,随引导走入下个展厅继续观赏,这样看来,展厅的功能只剩下了一个——观赏。展厅的功能和布置以及形状就像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每个展厅所发挥的不同功能最终都是为了让人们可以深刻记住所见所闻,深深浸入其中并有所感悟。——杜薇

  深圳可以结合自身科技优势,利用人工智能,AR、VR等先进技术,使中国自然博物馆以更加前卫,更有体验交互感的方式,往世界自然博物馆迈出领先一步,先行示范,全球标杆。——王中良

  建议考虑最新的绿色生态技术,将生态的展示方式与场地现状结合,融境于展,让大家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直观感受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期待深圳能够探索出一个引领未来国内乃至世界的新模式!——王国庆

  要有特别精彩的展陈方式,可以互动,可以触摸、可以试验,而不是一味的输出。希望这个博物馆的色彩能够丰富且柔和,能够让大家不觉得枯燥。灯光不要过炫,但是恰到好处。休息区请尽量多且舒适。这样对于老人和孩子更加友好。——张雨丝

  那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

  公共交通和停车问题需妥善解决;

  关心特殊人群,无障碍设施应当完善;

  人性化的公共设施要一应俱全。

  82.3%的受访者会选择双休日等日常假期前往博物馆参观,尽管大部分人(72.9%)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博物馆,但仍有超过半数(51.2%)受访者可能会选择自驾。面对节假日的集中访问,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妥善解决公共交通接驳,停车等问题。

  您更愿意选择什么时间前往自然博物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