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讯](记者 梁瑛/文 韩墨/图)垃圾可以制作首饰,垃圾可以成为艺术,垃圾也可以演奏音乐,9月5日,在《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始实施之际,一场关于垃圾的展览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C2展厅拉开序幕。
该展览由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主办,朱德才担任策展人,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作为策展单位,以“余物新秩序”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英国、泰国、印尼、波兰等国共19组艺术家、设计师、创意人,以“余物”作为艺术介入的载体,试图透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及手段,延续余物的价值及生命力,并对余物产生全新的思考。
用包装纸折成漂亮钱包,用小碎片制作独特的首饰,用咖啡渣完成再生花瓶……制造、使用、丢弃,我们常以为变成垃圾是一件物品生命旅程的终点,而在本次展览中,公众得以见证“垃圾”重获新生。开幕当天,跨媒介艺术家炭叹与制片人龙淼渊携手服装设计师杨熠茗,为现场观众带来即兴音乐表演,用可乐瓶、废纸箱、吸管等不同余物制作的“乐器”发出声音,形成一场集体即兴音乐会。
本届公共艺术展的策展理念统一将生活中被舍弃、被遗忘和被闲置的剩余物品定义为“余物”,而“新秩序”是这次展览实现“余物”价值可持续循环的手段,策展人朱德才表示:“我们尝试透过一场持续的艺术社会实践,重新思考并探索‘垃圾’的意义。”
展览现场由“材料美学”“价值再生”“景观重置”“艺术开源”4个板块共同构成。所有作品的制作原材料都来自近5个月在深圳社区收集和公众捐赠的生活垃圾及闲置物品,如废弃的纸皮箱、塑料水瓶、包装标签、垃圾袋、旧衣物、咖啡渣、旧椅子等,经过艺术家及设计师们打破常规的创作理念指导重塑,成为这场公共艺术展的新作品。
由于疫情限制,部分国外的艺术家无法亲临现场,本次展览作品是由策展团队、艺术家、园区社群和志愿者等多方共同创建而成,所以展览最终呈现的不再是创作者本身的成果,而是源自不同的团队、人群的参与,是凝结了个人属性和集体气息的公共艺术创作。谈及这些庞杂的集体创作工作,策展人朱德才形容需要每个人都有“超乎寻常的热情”,而最终的成果也令这场艺术展的公共性更为纯粹,让艺术更为落地,“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但社区渗透与开源共建的手段恰恰是公共艺术的特殊魅力。”
据悉,展览结束后,这些余物将不再流浪,它们会回到艺术家的工作室被永久收藏、被送到专业机构进行回收处理、或是再利用于其他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