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罗湖区人民医院和渔邨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合办的“医养融合”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一个养老、保健、医疗全方位的立体式医疗融合工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雨渤 摄由罗湖区人民医院和渔邨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合办的“医养融合”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一个养老、保健、医疗全方位的立体式医疗融合工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雨渤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余海蓉

  戴婆婆今年80岁,4年前的中风导致她右半边身体活动不便,周而复始去医院复查,让老人也很疲惫。两年前她签约罗湖医院集团仙湖社康中心的家庭医生,医生为其进行健康评估,制定“私人定制”的健康管理计划。由于戴婆婆行动不便,家庭医生更是为其设立了家庭病床,定期上门看诊,量血压测血糖听心率,在进行健康检查的同时,还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同时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健康有人管了,戴婆婆的心里也踏实了。

  2015年,深圳市以罗湖区为试点,在全国率先进行“基层医疗集团”改革探索,有效提升了基层社康中心的医疗水平,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罗湖模式”创造了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独特经验,入选国家医改典型,并向全国推广。

  建立“共同体”破解医改瓶颈

  在新形势下,群众对医疗健康有更高的新期盼、有更多的新要求,但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养老和医疗资源未有效整合等难题仍然存在。问题倒逼改革,群众呼唤改革。为有效破解上述问题,真正推动公立医院高效运行和优质服务,罗湖区于2015年2月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并作为区级重点改革加以推动。

  罗湖医改通过顶层设计,建立了“医疗共同体”,并开展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改革,把医院、医生、患者和政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破解基层“缺医、少药、没检查”的难题,用有限的健康花费,让老百姓获得“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健康收益。

  罗湖区卫生计生局局长郑理光介绍说,成立基层医疗集团,就是要将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解决医疗服务体系“头重脚轻”和“碎片化”问题。

  罗湖医改建立了三个“共同体”:

  ——针对区属医院设置小而全、重复建设、效率低下、同质竞争等问题,通过组建统一法人的罗湖医院集团统筹全区医疗资源,构建新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责任共同体。

  ——针对过去医院和医生追求业务量,导致多开药、多检查,医患利益不趋同问题,通过实施医保支付“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新模式,建立利益共同体。

  ——针对社康中心优质资源匮乏、群众不信任等问题,通过做强社康中心,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努力破解社康“缺医、少药、没检查”难题,建立健康共同体。 “医院集团成立后,全区医疗资源都被打通了。”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说。

  改革后,整合区属5家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组建医院集团,在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原则下,集团内的医生实现了自由流动,解决了基层缺医的问题,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养老”全程服务。

  改革后,集团对医院内部“同类”资源优化重组,集约设立医学检验、放射影像、消毒供应、健康管理、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等资源共享中心,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改革后,新型医保支付模式倒逼医院提升服务水平,从“治病挣钱”向“防病省钱”转变。由于不限制居民选择医院,且居民在外就医的医保费用要从集团总额中支付,医院集团只有通过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让签约参保人少生病、少生大病,才能多获益。

  改革后,医院自觉强基层,分级诊疗水到渠成。社康的配置标准提高了,一类社康中心配置了智慧药房、CT、胃镜、眼底照相等设备;社康中心药品配齐了,目录与集团保持一致达到1350种,短缺药品24小时内可由集团调剂到位;转诊通道畅通了,集团对社康上转病人实行“一免三优先”服务(免挂号费,优先预约专家门诊、优先安排辅助检查、优先安排住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了,组建238支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卫医生、药师等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档案、远程会诊、医养融合等12项服务。

  提升了服务降低了费用

  经过两年多探索实践,罗湖医改取得了“四个转变、三个提升、两个下降”的阶段性成效。

  四个转变,即:办医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办医模式从“管办不分”向“管办分开”转变;社康中心从“都不想去”向“争着想去”转变;医保支付导向从“治疾病”向“保健康”转变。

  两个下降,即医院运营成本下降。集团化运营后,规模效益凸显。检验试剂采购成本下降30%,设备成本减少约1亿元。行政空间大幅转化为医用空间,医用空间面积增加59062平方米,增长62.3%。居民看病成本下降,以罗湖区人民医院为例,虽然疑难病例和复杂手术显著增加,平均住院费用(医保支出)仍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低于医保核定指标1589.6元。

  三个提升,即:患者满意度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医务人员收入提升。在市卫计委公布的全市满意度调查中,罗湖区社康中心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2017年上半年,区属社康中心诊疗量达89.75万人次,同比增长53.68%,患者逐渐向社康分流。由市属大医院回流到医院集团的诊疗量、疑难重症病例比例也大幅上升。集团诊疗量的提高和管理成本的下降带来收入增加,集团医院、社康中心员工平均收入分别增加21%、30%。

  “罗湖模式”已在深“遍地开花”

  罗湖医改让政府、医护人员及老百姓都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形成了“三赢”的局面。如今,“罗湖医改模式”已经成为深圳医改的一面旗帜,也成为全国基层医改的样本。

  2017年,深圳开始全面推广罗湖模式,明确提出在各区(新区)至少建立一家基层医疗集团。目前,我市各区因地制宜建立了12家医疗集团,初步构建了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架构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017年9月和10月,全国、广东省的医联体建设现场会先后在深圳召开,“罗湖模式”模式在全国、全省范围内获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