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育中的珊瑚母株。▲繁育中的珊瑚母株。
海底种植珊瑚。海底种植珊瑚。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张连城 通讯员 刘雨婷)昨日,记者在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保育中心获悉,经过近一年的巩固提升,该中心成功繁殖的珊瑚幼体技术已经成熟,拯救大鹏海域濒危状态珊瑚群行动将进入规模化实施阶段。该中心主任廖宝林告诉记者,未来2年内将在大鹏新区大澳湾海域种植珊瑚20万株,恢复珊瑚群面积100亩以上;未来10年,将通过人工种植技术逐步恢复大鹏海域四大珊瑚群生态原貌。

  据了解,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落户大鹏后,先后建立、获批国内首个珊瑚保育中心、国内首个珊瑚保育救护基地、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和国家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该院实施的珊瑚保护与恢复公益项目,在今年1月荣获第七届中国公益节2017年度绿色典范奖,公益节海洋环保类唯一金奖;日前再获2018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全国首个珊瑚保育中心繁育珊瑚20余种

  珊瑚保育中心位于较场尾以东、大鹏新区海洋生物创新创业基地内。走进保育中心,犹如进入梦幻幽暗的海底世界。蓝光卤素灯下的玻璃水族箱里,五彩斑斓珊瑚随着水体的流动翩翩起舞。

  据廖宝林介绍,该中心于2016年9月底建成启用,是全国首个珊瑚保育中心。中心占地8000平方米,内部分为保育、培育两大区域。保育区主要用于珊瑚母株繁育;培育区则为繁育成活的幼虫提供生长环境,完成成长过程。记者了解到,目前该中心培育的珊瑚共有20余种,大部分珊瑚母株是从大鹏海域提取的。下一步中心将根据大鹏海域生态环境,逐步增加适于在此海域生长的珊瑚品种。

  在大鹏海域大澳湾、大鹿港、东涌—西涌、杨梅坑等四大珊瑚群中,共生存着68种珊瑚。其中,石珊瑚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所形成的珊瑚礁为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和觅食的场所。30年前,深圳东部海域珊瑚礁分布率曾高达70%。2016广东珊瑚礁普查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东部海域珊瑚平均覆盖率为34%,平均死亡率为38.15%。廖宝林表示,“以人工繁育、人工种植的手段拯救珊瑚群,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和有效的措施。”

  攻克从受精成活到幼体长成技术难关

  “珊瑚从受精成活到成长为幼体的过程,在人工培育中非常困难。”据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宝华介绍,在海洋中,受精成活的珊瑚幼虫必须成功附着在珊瑚或礁石上才能成长为幼体,其附着率大约为1%到2%。

  据了解,珊瑚的繁育有两个技术难点,一个是珊瑚母体受精幼虫成活,一个是幼虫成功附着礁体成长。肖宝华介绍说,90%的珊瑚是雌雄同体,单个珊瑚虫体内既有卵子也有精子,但一般来说同株的卵子和精子不会自体结合。为此,科研人员在珊瑚的排卵期间,潜入大鹿湾海底采集珊瑚母株,返回保育中心开展有性繁殖。“科研人员为每个珊瑚母株罩上小罩子,上方连接着试管,收集珊瑚卵子和精子。保证异株珊瑚受精,并提高受精率和成活率。”

  “2016年我们虽然成功孵化出珊瑚幼虫,但附着实验不成功,只培育出零星珊瑚幼体。”廖宝林介绍说,科研人员以瓦块、陶罐、珊瑚石为原材料培育附着体。经过长时间的培育,让附着体长满钙质藻等生物,为珊瑚幼虫“安家”提供了条件。“这项技术非常成功,附着率较自然环境下大幅提升4到8倍!”

  联手共建全国首个珊瑚主题海洋生态牧场

  “目前,保育中心正在实施规模化种植计划。”据廖宝林介绍,自2016年以来,该中心已在大鹏海域珊瑚群投放人工生态礁68组,人工种植珊瑚13000余株,定期跟踪回访,总体成活率在85%以上。

  下一步,中心将用2年的时间,在大澳湾海域珊瑚示范基地种植20万株以上不同品种珊瑚,种植面积将达到100亩以上。“种植面积将达到原珊瑚群的50%。”廖宝林表示,未来10年内,保育中心将陆续完成大鹏海域四个珊瑚群的恢复和种植,并逐步恢复四大珊瑚群的海洋生态。

  “未来,大鹏新区规划创建全国首个珊瑚主题海洋生态牧场,并打造国家级海洋公园。”据大鹏新区经服局负责人介绍,新区与广东海洋大学共建深圳研究院,填补了深圳没有海洋科研载体的空白,该研究院为新区创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目前,新区正在联合研究院就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牧场和国家级海洋公园开展前期规划研究。总体思路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保护和恢复大鹏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培育海洋生物和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为新区海洋生物产业、海上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